文化江湖>历史> > 第三章 风浩荡 第三节 各言其志
    月的渤海湾。草木繁盛,绿树成荫,在夏日里别有六

    芝累山码头,几十艘高大的楼船以停靠在码头的主舰为中心围成半个圈,方圆五百步以内,除了水师的战船以外,绝无其他船只。轻柔的海风吹得水面上波光粼粼,浮光跃金。刚刚升起的朝阳明亮而不刺眼。照得共尉等人心情无比畅快。

    共尉负着手,昂挺胸的站在临海伸出的一块巨石上,看着远处的水天一线,轻轻的吁了一口气。连着三个月多的巡视,虽然说大开眼界。却也着实让人有些累了。今天来到齐地,眼前有如此良辰美景,正好可以休息一下,缓缓精神。

    项羽、韩成等人在他身后大约三四步的地方,看着眼前的美景,也觉得心旷神怡,不由得都露出了舒心的笑容。这几个月跟在共尉后面巡视,可谓是辛苦之极。出武关,过大江,沿湘水经灵渠而入漓水,直到南海郡治番禹城,在番禹短暂的停留之后,他又乘水师的楼船沿着海边向西走了二百里,然后沿着海岸线返回。一直向东行驶。每到一郡。他都要下来走一走,由沿途的官员陪着到处看一看,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政治经济,洋细到各郡的户口、民生,有时还要微行走访,白天巡视,晚上听取官员的汇报。看完一地,又坐船赶往下一地,忙得不亦乐乎,每天都要到半夜才睡。

    他年轻,又长年练武。身体好,哪怕再累。上了船就可以睡得象猪一样,可是把跟着出行的几个人都给累得不轻。韩成年纪大了,平时又不怎么运动,这一趟跑下来,原本就瘦的老头更瘦了。盛荼、田荣也累,但是他们毕竟打过仗,身体底子好,倒还勉强支撑得住,情况最好的,要数项羽和司马四,他们都是武将出身,这么赶路倒不在话下,可是晕船却把他们折腾得够呛。在海上走,难免会遇到风浪,虽然遇到大些的风浪时都会靠港暂避,但就算是平时的那些风浪,也让没有坐过大船的项羽和司马印吐得七荤八素。连黄胆水都快吐出来了。但是他们又不能说,共尉精神抖擞,他们也只能舍命陪君子,硬撑到底。

    到了齐地,跟着就要回咸阳了。一想到不用再在海上颠菠,对大海已经产生了恐惧症的几个人这才露出了笑容,也有心情欣赏海上的美景了。

    “韩公,脚踏实地的感觉是不是很好?。共尉回过头,看着瘦削的脸上露出平静笑容的韩成笑道。韩成赏景赏得入神,一时竟没有注意共尉,直到身边的田荣提醒他,他才回过神来,连忙说道:“不敢有瞒大王,臣这头现在总算是不天旋地转了。”

    “哈哈哈共尉大笑,韩成等人也跟着笑了起来。这几个月形影不离,他们已经习惯了共尉的随和,虽然有君臣之分,可是共尉对他们几个都很客气,项羽是他的兄长,共尉还是和以前一样,开口兄长。闭口兄长的。就是在接见各地臣子的时候,他也是称他为项侯。盛荼是他的长辈,田荣、韩成都比他年长,和他的父亲共教差不多,他都尊称为公,从来不直呼其名。就连司马印,他也只叫他殷侯,而不叫他的名字。这一点让这五个十万户侯十分感激。

    “韩公,要习惯大海,喜爱大海大海有宝啊。”

    韩成微微一笑:“臣现在有大王赏的十集户,衣食无忧,不需要什么宝了

    “弗公淡泊。”共尉赞了一句:“宁静致远。淡泊明志,韩公的境界,非常人可及。”

    韩成脸一红,摇摇头说道:“大王谬赞了,臣只是人老了,没有了雄心壮志而已,可不是什么境界。臣本是一亡国公子,承大王天恩,现在能保有祖宗宗庙,四时牺牲不绝,又能读书养气,修身养性,以前只能在梦里想想的事情现在都变成了现实。臣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人若无求,自然淡泊了。势使之然尔,本非强求得来

    共尉赞赏的看着韩成。韩成这个人好处就是读投降不久的田荣和项羽表露着他对现状的满意,抚平他们心中的不甘。共尉很需要这样的一个榜样。所以他对韩成也特别尊敬。

    “韩公,最后做什么学问?”共尉走到韩信准备好的石桌旁坐下,招手示意项羽等人入座:“诸位,今天我们不谈政务,说说闲话。就眼前的美景,说说各位的心愿,言者无罪,畅所欲言。”

    项羽等人笑着入了座,旁边有郎官”流不息的送上来美酒、佳肴,东柱国韩国自从共尉进入他的辖区以来。就一直跟在左右,准备了不少齐地的特产。

    “弗信

    “臣在。”正在忙着指挥的韩信应声答道。

    “你不要忙了,这些事交给他们办就行了。”共尉招招手,让韩信也坐下,弗信应了一声,自已取过一张席来,坐在共尉的身边。

    “臣哪里做什么学问韩成笑着摇摇头:“臣只是胡乱看着书。解解闷而已。

    另外呢,混在西楚那些年轻八”臣全有不知老!将系的感干学问,实在是提不旧肯…六”

    众人都笑了,坐在他身边的田荣伸手拍拍韩成的手臂,逗笑道:“韩公,你这也太谦虚了。我那不成器的儿子对你可是敬佩有加呢,说太学里的老师,就你韩公最有君子之风了。还说太学之中,以你韩公研易最为中肯,不偏不倚,阴阳调和。不固守一家,又能融会贯通,言之成理。”

    “田公,你也来取笑我?”韩成摆摆手,含笑说道:“夫子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韩成有幸。能在五十开始静心研易,略有心得,但要说融会贯通,那可差得太远了。”

    共尉接上去说道:“韩公太谦虚了,我听几位说易的老师说过。弗公的易学颇有独到之处。你的子偻辈之中,也颇有好易者。依我看,韩家以后大概是能以易学传家的。”

    韩成连连谦虚。自称不敢。

    共尉接着说道:“易学研究的是天道。天道广大,夫子尚不敢轻言的其中三昧,韩公自抑,也在情理之中。不过,夫子一生颠沛,又抱着救世的鸿愿,不能专心学问,只有到了晚年。才能专心著书,实在可惜。韩公要比夫子年轻得多,如果能潜心学问,焉知不能有成?”